7月15日,南通市海门区四甲镇举办移风易俗观摩学习活动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业务骨干培训,海门区文明办副主任姜玲玲、各街镇宣传委员及村书记代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业务骨干80余名相关人员共同探索移风易俗新路径,活动通过实地探访与专题培训结合的方式,推动文明新风深入人心。

活动首站是四甲镇科技小院,这里是“科技+文明”融合实践的典范。该科普基地由江苏辉润生物、南通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与四甲镇共建,以“露营交友区、科技科普区、文化文艺区”三大功能区为依托,打造青年社交新场景。

其中“新风打卡点”备受关注,青年能在此开展相亲交友、拍照纪念等活动,还能用共享露营、自助烧烤等活动替代传统宴请,践行新理念。同时,基地推出的“种子盲盒”文创产品别出心裁,盲盒内包含不同主题种子,让参与者在培育过程中领悟文明深意。

接着,众人来到四甲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四甲村组建了三支移风易俗志愿队伍,依托“加简生活”“道德银行”“四甲自家”“甲家舞台”四大品牌项目,推动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村里成立的红白理事会上门指导红白事,提供“一条龙”服务,抵制铺张浪费。实践站正在打造的社区食堂,除提供公益性婚礼宴席,还将提供老年人送餐、宴席优惠套餐、文化娱乐等多元服务,以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替代旧习。

头桥村“爱拾光”休闲基地则展现了“资源盘活+习俗革新”的成果。该村通过“修旧如旧”改造3处闲置宅院,打造集垂钓、露营、露天影院于一体的文创空间。作为移风易俗实践点,其户外婚礼基地通过简约婚礼套餐引导群众喜事新办。目前该点位试点“文明积分制”,参与喜事新办家庭可获奖励,村民红事攀比投诉量大幅下降,形成文明新气象。

活动最后,南通报业徐秋尘、海门区委党校副校长张华杰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业务骨干做培训辅导。移风易俗并非一蹴而就,此次活动采用“实地观摩+专家授课”模式,展示了四甲镇在移风易俗领域通过“实践点+实践站+实践所”三级联动的实践成果,推动文明新风从“政府推”向“群众干”转变,让文明乡风如科技小院的种子般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彭秋凌)